什么是web3.0呢,好像是web2.0的升级版,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其中的奥妙远远颠覆了人们对未来互联网的认知。

web3.0概念最近好热,作为IT工作者一定要对前沿技术有敏感性(web3.0的优缺点)

web是互联网的总称,全称为World Wide Web,缩写WWW ,即全球广域网,也称为万维网,它是一种基于超文本和HTTP的、全球性的、动态交互的、跨平台的分布式图形信息系统。简单地说,Web是一种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访问遍布于因特网主机上的链接文档。

Web1.0(read-only)

Web1.0(个人电脑时代的互联网)用户利用web浏览器通过门户网站,单向获取内容,主要进行浏览、搜索等操作。用户只是被动接受内容,没有互动体验,代表是网易、新浪、搜狐

Web2.0(read-write)

Web2.0(移动互联网)用户不再只是内容接收方,可以在线阅读、点评、制造内容,成为内容的提供方,还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沟通。提供服务的网络平台成为中心和主导,聚集起海量网络数据。代表是抖音、B站、知乎、滴滴、微博等。

Web3.0(read-write-own)

Web3.0区块链技术上的去中心化互联网)用户不必在不同中心化的平台创建多种身份,而是能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通用数字身份体系,通行各个平台。

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应用,一些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正在兴起,比如每当我们在阅读新闻时,网站的算法会根据我们之前的文章偏好,自动给推荐类似的文章,每次在网上购物,也会推荐更有倾向购买的物品。

这意味着网站可以通过用户的行为,开始学习和分析,变得更加智能,所以,一些互联网从业者便把 Web3.0 定义为“更智能的互联网”。Web3.0 是 Web2.0 的优化,大致地将 Web 3.0 贴上这么 4 个标签:

1、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2、数据确权与授权

3、隐私保护与抗审查

4、去中心化运行

Web 3.0 将带来透明、可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

因为用户已经免费使用了几十年的互联网内容,大家对于将个人数据通过《用户协议》和《隐私协议》的方式免费给网站、服务商使用的方法并不反感,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们忽略了,企业使用用户的数据赚到的钱,并不会返回给用户,在收入覆盖运营成本之后剩下的利润,用户无权获得。很多人觉得这理所当然,但这不公平。

无论是 Web 1.0 还是 Web 2.0,因为运营服务的中心化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来透明度和信任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数据权益通证化、数据确权与授权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来得到解决。用户在 Web 3 的世界里产生的数据归用户所有,在没有得到用户的授权确认之前,使用者无权使用。同时由数据使用而产生的收益,用户也有可能通过数字加密货币行业的通证经济分一杯羹。

通证经济、数字资产的出现,也让用户得到了参与 Web 3.0 开发公司运行的机会,他们可以参与投票、参与分红,实现开发者与使用者的良性互动。用户既是使用者,又是维护者。

为什么我们需要Web3.0

Web1.0的开放协议让今天的互联网变得可能。但是,对于真实世界的软件平台服务来说,它们并不是一套完整的乐高积木。还有很多部分的协议缺失了,比如数据的存储协议,基于数据的计算协议等。

而Web2.0的科技巨头更进一步,提供了这些缺失协议的闭源版本,从而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模式(这是它们出现的本质原因)。

Web2.0有如下一些特点

平台经济。平台最终必然走向垄断

隐私换服务

数据归平台方所有。对数据的任何挖掘、加工等产生的利润,归平台方所有

依赖于平台而生存的某些职业,在平台的利益分配上,没有定价权

简单地说,Web2.0让平台成为最有钱有势的一方,所有人都在给平台打工。这种平台模式,不大可能从内部突破。

Web2.0,数据完全由企业掌控,会有如下问题

数据易泄漏。外界的攻击,导致数据易被盗取。特别是很多企业内部数据用明文存储,一旦被盗,所有信息相当于完全公开

数据易丢失。企业运维的事故性丢失,或黑客的攻击性丢失,或企业倒闭服务关停导致的数据丢失等等

数据可被篡改。企业对其内部的数据库,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理论上来说,可修改任何数据(比如删除做恶的记录),即使是用的所谓纯增量数据库也是如此

数据会被审查。审查这个东西争议很大,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另一方面负面作用非常大

数据会被打包售卖。这其实是一个灰色的商业模式,此不赘述

数据孤岛。同一行业下竞争企业数据孤岛现象特别严重,数据的相互交互特别困难

数据有这么多潜在的问题,核心原因就是数据被视为企业最核心的资产,数据及数据的使用规则,完全由企业来掌控。普通用户完全没有权力参与其中。

从Web3.0的角度来看,如果数据依赖于人或机构,必定会出现上述现象。而如果数据本身依托于开放的协议以及数学算法,那么是有可能解决上述那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