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Web1.0到Web3.0(从web1.0到web3.0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0岁的万维网,已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互联网了。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互联网诞生于冷战的大背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助推,最终走向千家万户。它肇始于技术创新,逐渐从军用技术走向民用领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商业创新,深刻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

一部互联网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对于我们来说,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支撑我们日常活动的基础设施,似乎互联网技术生来如此,并将一直维持下去。但当我们回顾互联网的历史与现在,不难发现,互联网经历了从Web1.0到Web2.0,再到如今Web3.0的三次范式转移,正向着一个更开放、更民主、更透明化的未来演变(图1-1)。

图1-1 互联网历史发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 ”的后缀,就能推动股票价格的增长。莎士比亚说:“狂暴的欢愉必将有狂暴的结局。”过度炒作的互联网很快迎来了自己的至暗时刻:2000年4月,泡沫开始破灭,4月3日至4月4日纳斯达克指数跌幅超过20%,创纳斯达克历史上的跌幅之最。

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加上之后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增长,从而导致全球经济进入暂时性的衰退周期。虽然互联网泡沫破灭了,但仍然有不少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生存了下来,并穿越周期一直活跃在当今的科技产业中,其中有很多被人们熟知的公司,例如雅虎、新浪等门户网站或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

三、思考:互联网的童年时代

Web1.0是互联网的童年时代,受限于技术发展,Web1.0是一个只读的网络,用户无法与页面的内容进行交互(能看,但不能互动)。同时,互联网对大多数人来说门槛还太高,整体用户数量很少,互联网的生产力还未充分释放。但在这一阶段,互联网慢慢把全球连接为一个整体,整个互联网建立在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称SMTP)、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简称HTTP)等开源协议之上,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它们,而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许可。

这个时代的互联网建设者充满了自由主义气质。1996年2月8日,电子前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简称EFF)创始人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在瑞士达沃斯发表了著名的《赛博空间独立宣言》(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这篇宣言的第一段如此写道:“工业世界的政府们,你们这些令人生厌的铁血巨人们,我来自网络世界——一个崭新的心灵家园。作为未来的代言人,我代表未来,要求过去的你们别管我们。在我们这里,你们并不受欢迎。在我们聚集的地方,你们没有主权。”这份宣言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早期建设者们乌托邦式的黑客理想——互联网是一个独立的虚拟空间,互联网技术应当用于赋能个人、保护隐私与言论自由,不受任何外力干预。

整个Web1.0建立在开放、分散和社区管理的协议之上。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商业巨头,但远远没有形成Web2.0时代的围墙花园、巨头垄断的局面。在Web2.0时代,平台经济将成为互联网生态的主导叙事,这批理想主义者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第二节 Web2.0:所荐即所得

一、概念:平台互联网

Web2.0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和我们今天讨论Web3.0一样,当年关于Web2.0是什么的讨论也非常热烈,一些人认为Web2.0代表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一些人则认为Web2.0只是一个营销概念,没有创造什么新东西。

Web2.0的概念最早由奥莱理媒体公司(O’Reily Media Inc.)的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简称CEO)提姆·奥莱理(Tim O’Reilly)在Web2.0大会上提出,这一名词也迅速成为公认的主流概念,历经内涵的演变。目前,我们认为Web2.0的特点如下。

• 网络可写入:动态内容响应用户输入。

• 用户生成内容:每个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 全面移动化:随时在线,互联网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

• 平台经济:互联网平台崛起,赢家通吃。

在Web2.0时代,网络在只读的基础上,新增了可写入的特性,即用户可以自主创造内容。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上创造各种形式的内容,比如图文、视频。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内容的生产者,并通过自身的内容创作以及数据为互联网应用创造价值,互联网应用又为中心化的平台所拥有,平台利用用户生产的数据与内容进行商业变现。

二、历程:平台吞噬一切

社交媒体的崛起拉开了Web2.0时代的帷幕。2004年,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扎克伯格(Zuckerberg)创立了Facebook网站,一开始仅限于哈佛大学的学生使用,随后向所有用户开放。2005年,YouTube(油管)上线,用户可以自由地生产、分享网络视频。2006年,Twitter(推特)诞生,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发布了第一条推文:“just setting up my twttr”(刚刚设置好我的推特)。有趣的是,2021年,这条推特以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简称NFT)的形式被拍卖,最终以超过29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Web2.0与Web3.0穿越15年的时空,神奇地相遇了。

接着,苹果手机的发布宣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07年,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发布了第一代苹果手机。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应用商店App Store,互联网开发从PC网站开始走向移动App。随着苹果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以及平台和安卓系统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迎来第二波发展浪潮。创业者们在资本的助推下,掀起了“互联网+创业”的热潮,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使得人人都可以只用一部手机,便享受到丰富多样的互联网服务。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离不开的工具,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互联网世界统计(Internet World Stats,简称IWS)数据显示,2020年,世界人口达到77.97亿。截至2020年5月31日,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46.48亿,占世界人口数量的59.6%。2000—2020年,世界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了近12倍。中国、印度、美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排名前三。

与此同时,一批互联网企业凭借数据、技术、资本优势,历经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平台型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中国形成了BBATMD(字节跳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滴滴)的互联网主流平台,美国则形成了FAGMA(Facebook、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的互联网主流平台。这些公司通过搭建平台的形式,撮合供需双方,有效地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水平,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Web2.0时代的互联网巨头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它们。巨头们跑马圈地,资本无序扩张,形成寡头垄断、赢家通吃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巨头们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与用户的所有数据,既可以制定平台内的游戏规则,也可以限制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巨头垄断产生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各国监管机构和社会舆论也逐渐意识到平台垄断带来的负面影响,强监管时代来临。在用户数据保护以及互联网公司监管的道路上,走在全球前列的是欧盟,早在2016年,欧盟就通过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第一次确立了网民的网络主权,扩大了对于用户个人数据的定义,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及监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8年,《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正式执行,任何存储或处理欧盟国家内有关欧盟公民个人信息的公司,即使在欧盟境内没有业务存在,也必须遵守《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2021年,各国都加强了对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监管。例如,微软因为捆绑云服务销售被众多企业告上欧盟;[插图]苹果应用商店因为被质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而面临起诉;[插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经过长期调查,针对电商行业存在的“二选一”问题,对阿里巴巴处以182.28亿元的罚款。[插图]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高的行政处罚金额,在世界上也排在第三位,仅次于欧盟对于谷歌的两次罚款。

另一方面,在全球过半人口已经使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口红利开始见顶,互联网行业的增长势头逐步放缓。以中国的情况来看,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19—2021年,国内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的同比增速均不到1%,维持在低位水平,互联网用户数量破10亿之后,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出现下降趋势。同时,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营收也纷纷下滑,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的财报为例,其净利润均大幅下降。

(1)百度财报:2021年第三季度营收319亿元,同比增长13%,净亏损165.59亿元,2020年同期归母净利润达136.78亿元。此前百度在第二季度亏损5.83亿元。

(2)腾讯财报:2021年第三季度总营收1424亿元,同比增长13%。期内盈利为325亿元,同比减少2%。净利润率也由2020年同期的27%下降至23%。

(3)阿里巴巴财报:2021年第三季度总营收2006.9亿元,同比增长29%,但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207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285.2亿元,同比下降39%。

三、思考:垄断者的窘境

2019年,《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发布了一篇名为《减少互联网是唯一的答案》(The Only Answer Is Less Internet)的文章,对Web2.0时代的平台垄断、数据隐私、假新闻等问题进行了严厉批评。随着各国监管机构逐渐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赢家通吃不再是互联网的铁律,合规化运营与寻找新增量成了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也为Web3.0的到来埋下了伏笔。目前,关于互联网平台的批评集中于以下四点。

1.寡头垄断,滥用权力

烧钱补贴抢占市场,打败对手取得垄断,这是互联网平台的常见操作。在取得了垄断地位之后,由于资本逐利的特性,平台往往会利用垄断地位支配市场,坐地起价,既损害了用户利益,也妨碍了公共利益,导致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下降。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主要体现在过度剥削和压制对手两个方面。

在过度剥削方面,垄断平台不仅对用户进行剥削,还对商家进行剥削。针对用户的剥削,通常表现为价格歧视或大数据杀熟的形式,同样的东西基于不同的历史购买行为,会呈现不同的价格,以此实现平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商家的剥削则是对平台生态内的商家制定过高的抽佣比例,但由于商家对平台的高依赖性,商家在缺乏议价权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这类条款。这种现象常见于电商平台、外卖平台等,例如,2020年,广东餐饮协会携30余家市级餐饮协会发布致美团外卖的联名函,提出营商成本过高,要求降低外卖抽佣比例。[插图]

而在压制对手方面,垄断平台会通过平台资源限制竞争对手发展。例如,某些平台会在自己的生态内出于商业目的屏蔽其他公司的产品链接、关键词或者对某些内容进行限流;同时还会通过一些投资并购手段直接兼并竞争对手,导致市场垄断。

2.数据孤岛,围墙花园

数据就像信息时代的石油,是最关键的生产力要素之一。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数据的自由流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创新、释放价值。但在Web2.0时代,用户生产的数据归平台所有,需要在平台开立账户,承载数字身份,而不同平台之间的账户体系互不相通,数据难以共享,用户在不同平台需要注册不同账号,这既影响用户体验,又使得数据的价值难以最大化释放。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数据在技术上不可互通、不愿互通,导致目前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行业与行业之间形成了若干数据孤岛。

3.隐私问题,信息安全

某论坛上流传出的一个观点曾引起热议:“中国人更加开放,或者说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让他们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插图]事实上,用“隐私换便利”不仅是中国用户的无奈之举,也是全世界用户的“不得已而为之”。当今世界,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服务无所不包,从购物、文娱到办公协作,等等,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方方面面。为了获取平台提供的服务,用户不得不授权平台收集和使用自身的数据。海量的数据被掌握在逐利的平台手里,一旦泄露、滥用,后果不堪设想。Facebook就曾发生过数据泄露事件,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收集了超过5000万份Facebook用户的数据,并将数据用于政治宣传。

4.算法霸权,人被异化

在平台互联网时代,算法似乎成为无比强大的力量,正时刻控制着用户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算法是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算法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如算法滥用、算法作恶等。例如,很多短视频的成瘾性设计,滥用人性弱点推送内容,使人沉浸在信息茧房中,习惯于被喂养、被驯化,不自觉地对算法投放的产品沉迷上瘾。此外,算法在设计上可能存在绝对的效率导向,将人作为工具彻底异化,正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揭示的那样,外卖平台的算法往往成了压迫骑手的工具,骑手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无可奈何地被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