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DC/EP与人民数字化(央行数字货币dcep面世的意义)
11月8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共同主办的“2019可信区块链峰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出席了本次峰会,并作为特邀嘉宾发言。期间,他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基本概念、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创新及应用,都发表了独到见解,小葱参与了本次会议并对其发言要点做了整理(如下)。
首先,狄刚强调要提高对区块链概念及其本质的认识。他指出,区块链本质上是密码学、对等网络、共识机制等多种传统技术的集成创新,不能夸大和神化其概念和作用,要辨析区块链的“是与非”、“能与不能”,对区块链取其精华、回避短板。
其次,狄刚再次强调“币”和“链”不能混为一谈。“虽然区块链发端于比特币,但数字货币并不一定基于区块链技术。”对区块链既不要误读也不要曲解,尤其对任何先进技术的作用要相信但不迷信。
在区块链的技术创新上,狄刚认为要“合力创新”。在性能提升方面,他认为区块链应该从网络和计算两个方面来探索改进;提高可扩展性方面,区块链主要从架构设计和跨链互操作两个方面来探索改进;安全可控方面,现在的隐私保护算法、未来的抗量子密码都是应用落地的关键。
最后,狄刚指出,区块链要服务实体、并不断迭代融合,在务实创新中发挥改良作用,“区块链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构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
下面说说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
中国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国家。当前的共识是,它是对现金的替代。从目前的设计方案和定位来看,主要影响的是交易清算环节。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DC/EP并没有多大的颠覆性可言,无非是继续用支付宝/微信/银联,还是直接用数字货币钱包。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即发行数字货币,是否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清: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什么?是技术,或者是货币形态吗?如果不是,国际化在多大程度上与技术相关?班主任认为,数字化无疑有助于国际化,但这种正向关系是否显著,还不太确定。用计量的语言来说的话,如果以国际化为因变量,以数字化为解释变量,做一个回归,那么假定数字化的beta系数为正,我们更想知道的是,数字有多大,它是否显著?这两个维度,都还是一个问号。班主任的观点是,技术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次要因素。
判断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可从其在交易、结算、储备、定价等维度进行评估。最近10年中,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是一个被广泛探讨的话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有序推进,也取得了诸多成就。如2015年12月1日,IMF宣布将人民币加入SDR,且权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超过日元和英镑。但迄今为止,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仍然较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www.panmou.com/shuzi/5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