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NFT,“编程艺术家”正迎来市场春天
IX Shells, Resistance Effect, 2022
Lisa Orth, When Dreaming, 2022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根据市场跟踪机构 DappRadar 的数据,对艺术界的某些领域而言,2021年是不折不扣的“NFT年”,基于加密货币的资产销售额创下了250亿美元的佳绩。然而,这些售出的 NFT 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男性创作的——一些报告数据表明,男性的占比高达77%。在 NFT 领域工作的洛杉矶艺术家和作家米克·马普尔(Mieke Marple)说:“这可能会让人以为,NFT 领域内没有那么多女性或非二元性别的创作者。事实上,这样的[艺术家]有很多,而且都极具天赋。这群人只是没有得到同样多的机会或认可而已。”
为了帮助解决这个问题,马普尔和辛齐亚娜·维利切斯库(Sinziana Velicescu,她的展览空间 Vellum LA 以 NFT 为重心)特别组织了一场慈善拍卖会,并策划了一场以 NFT 女性和非二元艺术家为主题的展览。名为“编程艺术家”(Artists Who Code)的拍卖会将在 Artsy 持续至4月5日,实体展览则会从3月24日至4月10日在 Vellum LA 展出。NFT 销售的部分收入将捐赠给非营利组织“编程女孩”(Girls Who Code)。
Morehshin Allahyari, Moon-faced [Fragment], 2022
为了这次展览,策展人特别聚焦了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这是一种“跨越各种技术和风格”的流派,“既包含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也包含互动性和时间性的艺术作品,范围十分广泛,”维利切斯库说道。
有时,艺术家会利用生成艺术,对用于创建其本身、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偏见进行批判。莫雷辛·阿拉哈里(Morehshin Allahyari)的“月面”系列(Moon-faced, 2021-22)就是其中之一:作品呈现了一个流动的视频肖像,将源自卡扎尔王朝(Qajar Dynasty,约1786-1925)的绘画档案拼接在了一起。艺术家的灵感来自于形容词“月面的”(moon-faced),该词在古代波斯文学中被用来形容男性以及女性的美。这些作品是由精心挑选的文本 prompt(一种自然语言处理范式)生成的,从而避免了人工智能系统所使用的刻板性别观念。阿拉哈里解释说:“机器程序为此学习绘制新的无性别肖像,致力于撤销、修复一整段西化的历史——正是由于西化,波斯视觉文化中的非二元性别沿革才被迫结束。”
Sofia Crespo, {biosemiotics_6745}, 2020
很多时候,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作品会创造出让我们难以捉摸的异世界影像。在索非亚·克雷斯波(Sofia Crespo)的 “神经动物园”系列(Neural Zoo, 2018-20)中,艺术家使用神经网络重新组合来自自然界的照片——其中就包括水母、血管和蘑菇——并将其转化为人工图像。它们看起来像是我们熟悉的有机物,却又与我们之前见过的完全不同。克雷斯波说:“最后生成的视频所呈现的视觉品质与样式,都是由神经网络提取出来的。它们往往以某种模棱两可的方式与原对象相似,但又显然不是对象本身。”克雷斯波表示,这些技术使其能够“对可能存在的不同生命体展开想象,并在此过程中质疑自然和技术之间的界限”。
加密艺术顾问范妮·拉布凯(Fanny Laboukay)解释道,对于藏家而言,生成艺术是一个比较新的热点。她说:“这算是小众里的小众了。但在2021年,生成艺术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销售的角度来看,它确实触动了人们的心。”通常情况下,生成性 NFT 作品的买家大都来自加密货币领域。拉布凯解释道:这是一个精通技术的年轻群体,他们可能对美术史并不熟知,但却对技术概念有很好的理解。她说:“只要你一谈到这些作品是如何完成的,生成对抗网络(GAN)和训练机器这类的词就会冒出来。”她指出,以男性为主的加密货币“土著”对该类型的术语和机制接受度更高。
Barbara Rehbehn, Lace / The Cloth Series, 2022
马普尔解释道,尽管存在这种性别上的不平衡,生成性艺术作品对女性艺术家来说仍旧有着特别的意义——生成艺术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的篮子编织和织布技艺。传统上来说,这些工艺技术被视为“女红”,是低级的艺术方法。“雅卡尔织布机(the Jacquard loom)是最早的可编程机器之一,”马普尔说,“以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的伴侣安尼·阿尔伯斯(Anni Albers)为例,一批女性艺术家用织机做出了令人惊叹的生成性纺织品。然而,正因为安尼·阿尔伯斯制作的是纺织品而不是绘画——而且还是一位女性——她的作品并没有像她丈夫的作品那样受到人们的赞誉。”
在“编程艺术家”展上,你可以在安娜·露西亚(Anna Lucia)的作品中找到大量的织布机指涉:她用编码创造出交织的彩色线条,犹如像素化的挂毯;同时,以与织物打交道为实践开端的版画家巴巴拉·雷贝恩(Barbara Rehbehn)则使用 “蜂窝自动机”来模仿刺绣等纺织艺术技艺,并辅以各类配对的档案照片,创造出一系列经数字润色的影像。“90年代早期的女权主义认为纺织工艺没有什么价值,我就是跟着这种观念长大的,”雷贝恩说,“能够让[纺织工艺]在我的数字作品中以生成的方式得到重现,感觉就像是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Mieke Marple, Medusa #545, 2022
维利切斯库解释道,在 NFT 作品中,区块链技术可以为生成性艺术作品创造新的格式。她说:“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智能合同中嵌入代码,既能够构建互动性,也能够制作与区块链相联系且不断发展的艺术作品;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实时铸币程序铸造 NFT,从而使生成和出售具有随机属性的版数艺术品成为可能。”
一些艺术家会利用区块链发起互动性的行为艺术。以劳伦·李·麦卡锡(Lauren Lee McCarthy)为例,她的代币化作品在藏家和艺术家之间创造了当代且亲密的时刻,颇为奇特。在《Not Over Til Its Over》(2022)中,麦卡锡每天都会给作品的藏家发短信,上面写着“its not over” [原文便是如此拼写],直到由计算机随机生成的日期到来,表演才事实上宣告结束。麦卡锡的其他行为项目包括她每天给一个人发短信道“晚安”,或是出现在他们家,通过智能手机屏幕进行相隔六英尺的蒙面独白。
Maya Man, 2022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玛雅·曼(Maya Man)基于网络的作品《阅后哭泣》(Read It And Weep, 2022)以2006年迪斯尼频道的一部电影命名。与前文的不同,这一次的行为通过代码执行,需要在浏览器中体验。随机呈现的一组短句或是取材于玛雅·曼自己的日记(“还有件事,我被测酒驾了!”就是其中的一条),或是源自网络表情包,碎片化的代码不仅描绘了私人且亲密的时刻,也记录了人们在网上公开演绎身份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女性。曼认为,她的实践与大多数“相当男性化的”软件艺术并不相同。她说:“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关于女孩、女性和身份的。显然,这与我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归根结底,无论身份为何,生成空间内的艺术家都在试图呈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曼说:“在我看来,把对我个人有意义的作品带入生成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www.panmou.com/nft/5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