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献初说文解字《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古人的宇宙观

【原文】天tiān 地dì 玄xuán 黄huáng 宇yǔ 宙zhòu 洪hóng 荒huāng——《千字文》

【译文】苍天有黑色幽远之象,大地有黄色博厚之德;宇宙初始之时,万物混沌蒙昧。

【释义】

开篇两句,讲天地始分和宇宙诞生,有提纲挈领之义,清汪啸尹《千字文释义》:“言开辟之初,其时则草昧也。此一节,为下十二节之纲领。”

《千字文》虽然是古代教授儿童识字的蒙学经典,只有短短一千字,却蕴含很深的义理。通篇文字精炼,次第精当,为作者精力所粹。古人著书,不仅在文内阐述自己思想,还有意通过书的体例、篇章、次第等,来系统体现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及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认识。

如东汉许慎编撰《说文解字》,全书分十四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从“一”开始,结束于“亥”,即“立一为耑(端),毕终于亥”。“一”为天地万物之始,“亥”为十二地支之终,扩展为万物之终。

许慎主观上把《说文》建立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包含万事万物,正如其《叙》所言“万物咸覩,靡不兼载”,用之“以究万原,知化穷冥”。《说文》有五百四十部首,犹如《周易》有八八六十四卦、《老子》有九九八十一章,体现作者系统性观念。《千字文》也是如此,作者也是有意把《千字文》建立成一个完成的系统,包罗万象、蕴含一切。

天地为万物之始,有天地然后才有人和万物,所以开宗明义即是从天地讲起。这种观念在古代是惯例,如《春秋》首称“元”年、《尔雅》首称“始”、《释名》首列“天”等。

《千字文》从宇宙、天地说起,《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原始蒙昧的混一宇宙分出天、地,继而产生天地之性最为尊贵的人,人与天地并称“三才”。

由“人”生出上古圣王的仁政、德行,再拓展出“五伦”、“五常”等人伦道德规范,引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由人与社会的关系,论及帝王与文臣武将,扩展论动植物、矿物、技艺、科技发明、宫殿建筑、日用器物等内容,渐次构成全篇,脉络有序,次第井然。

万献初老师在广州明伦书院授课课堂

“天地玄黄”出自《周易·坤·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古代诗文皆有韵律,多在双句末押韵,并讲求平仄对仗,以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千字文》作为蒙学读物,便于儿童读诵而通篇押韵,此段为符合韵尾为“ang”的韵字,调整《周易》文言的文字为“天地玄黄”,与后面“荒、张”押韵,虽改字序,未变字义。引用前人经籍内容为“引经”或“用典”,《千字文》几乎句句有出处,大量引用经典,把经典高深的义理蕴含于简洁的文字之中,如《中庸》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正是古人智慧与精心所在,也是《千字文》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此句讲天地初分,天在上,有黑色之象,幽远不测,高明玄妙,故称“天玄”。地在下,宽厚广博,土色为黄,故称“地黄”。古代农耕社会尊崇黄色,因为黄河流域的土地是黄色的,庄稼成熟也多呈黄色。

据五行学说,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史记》谓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吕氏春秋·应同》言黄帝作帝王之前,见到蚯蚓、蝼蚁等昆虫从地而出,故谓“土气胜”,土气胜则其色尚黄,其事重土,因而崇尚黄色。

此后,历代也多崇尚黄色,古代帝王的宫殿、服饰、器具也多用黄色。《礼记·中庸》:“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由此赋予“玄黄”高明、博厚之义,故“玄黄”不仅言天地之色,亦指天地之德。

“宇宙洪荒”出自《文子·自然》与《太玄经》,“宇宙”二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此句应上句天地之初分,讲宇宙生成初期混沌蒙昧的状态。远古时期洪水泛滥,遍地荒野,故称“洪荒”。

宋黄继善《史学提要·上古》讲述宇宙生成、万物初始及洪荒蒙昧的状况,谓:“天地未分,惟一气尔。一气混沌,形如鸡子。混沌既分,两仪奠位。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人生其中,负阴抱阳。三才肇立,世号洪荒。茹毛饮血,穴居野处。污尊抔饮,蒉桴土鼓。是为上古,结绳而治。无事可传,莫知世次。”

这两句讲开天辟地,宇宙初始的状况,实际上也蕴含古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古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片虚无,只有一团混沌之气在运动,徐整《三王历纪》所谓“天地混沌如鸡子(鸡蛋)”。

古人认为万物皆是从无到有,《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道”所生,《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气在浑沦一体中运动,然后分化,逐渐形成天地,《说文》所谓“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如日、月、星三光能够照亮世界,属阳,在天上;云、雾等物质是清而轻,也腾升在空中。而水、土、金、木等属于重、浊、阴的物质,自然在地下。

《幼学琼林·天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天地划分之后,上天覆盖润泽万物,大地承载培育万物,继而有人类、植物、动物等,延续构成整个世界。古人认为“道”指虚无的宇宙本体,也指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比如太阳东升西落,植物春生秋落,人昼作夜息等。

人是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为一体,即《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故古人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们遵循大自然运行规律之“道”去生活,如此才能同生共存、和谐发展。反之,则会导致灾殃。

对于古人的世界观、宇宙观,无论我们能否理解和认同,都已然成为历史,是古代文化的真实体现。我们应该心存恭敬,正确地解读古人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那样说,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其对错,更不要轻视、否定前人的文化。这样才可能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开启智慧,提升道德,完善人格,使之为今天的人们服务。

【作者简介】:万献初老师,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办主任,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古文字研究所所长,明伦书院青少年国学顾问。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字,敬请您关注”明伦书院”头条号或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