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物联网(区块链能够解决物联网发展痛点)
区块链技术是近几年的风口
近几年,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它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一场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也被很多大型机构称为彻底改变业务乃至机构运作方式的重大突破性技术。
区块链技术是从比特币这一应用行生出来的技术,它起源于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区块链技术是比特币构建的基础性技术。区块链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一样,并不是单一的信息技术,而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组合与创新,从而实现前所未有的功能。通常来说,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具有分布式对等、链式数据块、防伪造和防篡改、透明可信和高可靠性等典型特征。
很多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对区块链技术在改善其中后端流程效率及降低运作成本等方面持较为积极的态度。除了金融服务以外,区块链技术在智能制造、物联网、供应链、文化娱乐、社会公益、教育就业等方面也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也正基于此,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等纷纷布局区块链技术美国于2015年12月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券交易平台Linq;英国于2016年1月发布区块链技术专题研究报告。我国在2016年12月15日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研发和前沿布局,构筑新赛场先发主导优势,在2017年8月24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利用开源代码开发个性化软件,开展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
区块链应用在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
区块链基础技术主要包括P2P网络技术、非对称加密算法、数据库技术以及数字货币技术。P2P网络技术是区块链核心技术之ー,在比特币出现之前P2P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P2P网络模式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模式,P2P网络技术是区块链系统连接各对等节点的组网技术。非对称加密算法是指使用公私钥对数据存储和传输进行加密和解密,区块链使用非对称加密的公私钥对来构建节点间信任。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技术,当然也是区块链的基础技术。实质上,区块链就是一种无中介参与,在互不信任或者弱信任的情况下,参与者之间维系一套不可簋改的账本记录的方式。
一般来说,区块链技术包含数据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共识层技术激励层技术、合约层技术。其中,数据层技术有数据区块、链式结构、时间戳、哈希函数、 Merkle树以及非对称加密技术。网络层技术涉及P2P网络技术、数据传输协议、数据验证机制。共识层技术涉及Pow( Proof ofWork,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PoS( 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共识机制以及DPoS( Delegated Proof of Stake,股份权益证明)共识机制。激励层技术包含发行机制、分配机制。合约层技术有脚本代码、算法机制以及智能合约。
区块链+物联网模式
目前,物联网已经进人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物联网发展成本过高,这也是阻碍物联网家庭消费领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物联网安全问题逐渐突出;三是物联网数据隐私问题亟须解决。
物联网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有的集中运行模式,中心化云和大型服务器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十分高昂。在小规模物联网中,这一问题还不是特别突出,在物联网连接到几亿甚至几十亿台设备后,成本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计算模式利用点对点计算维护的成本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物联网一般是通过无线网络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无线网络设备容易遭到攻击,无线网络本身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缺乏安全保障的节点十分脆弱,设备之间传输的无线信号很容易被非法窃听、干扰和屏蔽。区块链技术通过共识机制确保物联网安全性,物联网分布式计算模式可以为物联网提供信任、所有权记录、透明性和通信支持,从而构建可信、安全的网络。
物联网数据的真实性和隐私性与安全问题紧密相关,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溯源,确保所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通过身份验证、授权机制等技术,从存储、信息传递等方面保证物联网的安全和隐私性。
最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思维模式将深刻影响物联网发展的方方面面,比如区块链技术将改变物联网信息交换的方式,传统的中心化网络连接方式,分属不同的业务提供商、不同的平台,因此设备之间无法进行直接信息的交换或交易,这种信息交换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需要业务提供商之间达成一致,并需要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技术的支持。利用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中的部署,可以实现设备之间对等信息的交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www.panmou.com/qkl/50319.html。